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齋燒鵝


齋燒鵝

8-8-2015

近來對齋比較有興趣。

也不要誤會,不是什麼素菜,而是零食齋燒雞、齋燒鵝。熟識我的人都知我的食性。要麼不吃,一吃便不可收拾,有時一天吃它兩包,差不多成了自己的正餐。

不過,這類齋也不是味道完全一樣,如果吃得出所以,可以分出什麼是燒鵝,什麼是雞粒,此中也有軟硬之分,自己比較喜歡吃軟性的齋粒,一口咬下去,調味汁四濺,又甜又有咬口,就是可口。

至於另一款真可飽肚的,叫齋鴨腎,那是新鮮製造,一次叫秘書買一包,沒想到她買了一盒,吃得我有一段時間聽見鴨腎兩字也覺得飽飽。我的秘書經常做出神奇事。朋友為我買回來的齋燒鵝味道十足,同樣一間舖內產品,秘書買回來的甜得我吃不下。

也許不應該怪她,因為生產批次不同,味道未必一樣,所以,知道那個批次味道合自己口胃時,也真要多入貨。正如自己是可樂擁躉多年,一口喝下去,可以感覺到每罐可樂的出產地,各有不同。不要說喝酒,品可樂的感覺也一樣。

說起我的齋燒鵝,還是想到不少其他齋類食物,十分佩服製造食物的師傅。什麼也可以創作出來。有一次往吃一頓美味大齋宴,要魚翅有魚翅,要鮑魚有鮑魚,他們也做得到。而且味道甚至非常接近,這方面。可能是吃的人有聯想,似鮑魚,那就當它是鮑魚一樣吃下去。

有人認為那是什麼齋口不齋心,那又有什麼關係,說來說去,還不是吃齋,不過,不要以為吃齋可以比吃雜來得清素,其實不少齋又炸又煎,令人吃下不少卡路里。

幸好,有蘿蔔糕、馬蹄糕這類糕點列入齋品類,名正言順的當齋點吃下去。朋友說,味道很有點不一樣,因為少了一種添加劑叫豬油。我不懂做糕點,無從插嘴。

現在家裏,等待齋燒鵝的來臨,說來也不是每間製造商也可做得精彩。特別是吃慣了某一種味道,就是一種感覺。那是自己的唯一,沒有其他人可以替代。

[林燕妮]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做個有承擔老闆


做個有承擔老闆

7-8-2015

一間連鎖家俬電器直銷店突然結業,算是為香港零售業敲起第一次警鐘。在商舖租金大幅增長下,做生意成了交租、支薪的機器。偶爾遇上不景氣,已可以將整個集團拖垮。

至今仍未能聯絡上創辦人,大家揣測他是早定後路,不過這是大家猜測,到最後會否站出來作出交代,仍是未知之數。

自己營運過公司,完全明白老闆需要面對的問題。作為多間直銷店的老闆,更加明白每天都要計劃的環境,直銷概念運作差不多有一定時間,直銷電器與家俬,是為有生意頭腦的第一想法,薄利多銷完全符合營商之道。

只不過,近年是麵粉貴於麵包的年代,租金三級跳,加上發展太快太急,會導致不少後遺症。近月症狀日益擴大,那是另類呼吸綜合症,傳染快、擴散快,看看不少街道出現吉舖潮,已是先兆。

不過,成也生意,敗也生意,成功靠頭腦、靠眼光,也要靠天時地利,能夠打直銷中心旗號在市場上取得一杯羹,令到買家有一定信心,並非一朝一夕。

人生失敗時並非不光彩,又不是害人,又不是走私販毒。生意失敗也要敗得有風度,作為老闆,第一照顧的是伙計,所以,千欠萬欠,不要欠薪,不少人是家庭支柱,失業已是徬徨,突然間連薪金也收不到,實在叫人擔憂。

如果跟報道上說,老闆賣出物業,已可以支付欠薪,至於其他債務,大不了來個破產清盤去解決。如今自我消失,人間蒸發,那會造成人格破產。

人格是人生最寶貴的資產,如果沒有人格,那是代表你沒誠信,普通人需要誠信,作為商界人士,誠信是你的八達通。隨便嘟一嘟,都可以運用。誠信就是信用,信用額可以是無限的。那不是買回來,也不是申請回來,而是你自己人格信用的日積月累。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憂,能夠光明正大的面對,總比做個人人蔑視的老闆好。生活艱難,嘗試上下一心去面對,減薪也好,總之是有工做總比沒有好。

希望失業的盡快找到工作,也希望老闆出來面對,做個有承擔的老闆,向市民及伙計來個交代。

[林燕妮]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罐頭勝拳頭


罐頭勝拳頭

6-8-2015

讀了幾篇有關「校長爸爸」梁紀昌校長的報道,慶幸香港有這樣的一位教育者。他的苦心,令一間兩次瀕危被殺校的學校得以保存。在他的領導下,完全符合「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教義。

相比其他不堪一提、不想再看的新聞,梁校長的教學精神,值得後來居位者參考。他對學生的關懷,令他們除了受到教育外,更感受到愛的感召。

欣賞他的「罐頭獎勵學」,罐頭與拳頭,我贊成罐頭,用獎勵總比用拳頭威嚇來得易信服。

小孩子基本是純良的,但他們都有惰性,有反叛,梁校長完全揣摩到他們的心理。如果有其他人以為校長用這些小恩小惠去收買人心,那是膚淺加無知。誰沒有經過小時候,老師送我一粒星星,已經開心,然後努力去爭取更多星星,這是鼓勵性激勵。

梁校長明白學校裏不少同學家境有問題,以食物作獎勵有何不可,有何不對。正如梁校長說,他要學生明白,懂得知恩、感恩、報恩。香港社會太多人活得太現實,恩,對他們來說,只有忘恩。所以,非常欣賞梁校長以恩為本,去教導學生。

梁校長那套「十分教仔法」,放諸社會以至家庭內也奏效。兩分罰、三分讚、五分教。不單是學校內用,當有一天踏足社會也一樣,自我反省時也可用上這一套,五分教改為五分學,自然在工作上獲得更多其他人學不到的精髓。

梁校長捉心理,他認為小朋友最緊要食、玩、有人愛惜。其實不單小朋友,大朋友甚至老朋友也一樣。特別是最後一點「有人愛惜」。只要感覺被人愛惜,生活變得特別有意義,人生也顯得積極。

要人怕你有何難,你惡你兇你打他,他見你的影子已嚇得雞飛狗走,但你愛惜他,嘗試接近他、了解他,便可以適當地調教他,到互相信任,大家接受大家時,一切也好辦得多。

梁校長雖然退休,但以他的人生經驗,已為學校留下模式,願他退而不休,生活更開心愉快。

[林燕妮]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了解身邊人


解身邊人

5-8-2015

人的交往,可以說複雜,也可以說簡單。只不過有些人喜歡淺層交往,有些人卻喜歡深入了解。

淺層交往也就是泛泛之交,偶爾相處,說天談地,再不了是說說近日流行話題,吃飯把酒,嘻哈就過。

這樣也好,明知是飲食朋友,那就風花雪月一番,不談私事,不說公事,只說環境事,更不會問你的經濟,也不會向你問其他人的經濟,那就淺層交往下去。

有時候,就是這些朋友跟你打發時間,說得太多他不會明白,怕只怕遇上個揚聲筒,那就麻煩,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若然被加上油鹽色彩,那就不值得。且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甲傳乙,乙傳丙,兜兜轉轉之後所出來的效果,隨時成了朋友之間的計時炸彈。

至於那些喜歡深入了解另一個人的人,則是一廂情願,想要了解自己已難,何還想去了解其他人。人根本就是複雜,就像衣服配搭,今天穿裙,明天穿褲,今天喜歡藍,明天愛穿黑,所以,你不需要去了解其他人。

與其希望去了解其他人,倒不如好好去了解你的家人。身邊人也需要你的了解,只不過,不少人的感覺就是,每個人都不自覺地,對朋友好過對家人。

那是朋友與家人的分別,因為你知道,家人就是家人,無論怎樣也不會改變大家的關係。如果是朋友,也就不一樣,因為你會發覺,你討好他,比討好家人容易,家人對你要求高,總是覺得不能達標,於是,你會放棄去討好家人。

兩者相比,你會如何選擇?

我想我還是選擇家人,也不是討好,而是覺得我們既是一家人,就應該相親相愛,相互關懷。家人與家人之間,會體諒對方,關門一家親。你可以閉門,我可以關房門,各在各自的天地,但那種感覺還是溫馨的,因為大家都知道,你在我在。

當然,朋友中有許多層次,不用共處,也可以有心靈互通的感覺。而且,朋友會保護你,珍惜你,永遠跟你同一陣線上,互相支持,這是高層次的老朋友。

[林燕妮]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那是什麼


那是什麼

4-8-2015

老人帶他的孫兒去公園遊玩,見他行行坐坐,孫兒跑跑跳跳,其他人倒奇怪,為什麼孫兒的爸爸,即是老人的兒子不帶兒子,暗地裏說他的兒子不孝,老人聽到之後,沒有不高興,只說了一句:「我兒負我,不願我孫負我兒。」

以上是星雲大師說的一個故事,甚有意思,值得思考,只不過今時今日,爺爺奶奶帶孫兒的例子多的是,不是我兒不孝,而是他無閒去照顧兒子。許多人認為父母與子女相處時間多一點是好事,但現實是需要工作去賺足夠的金錢維持生活。

記得看過一個片段,兩父子坐在屋外長椅上,父指一隻麻雀問,那是什麼,子答那是麻雀。過了不久,父指另一隻麻雀,又問子,那是什麼,子答那是麻雀。

如是父親問兒子那是什麼一次又一次後,兒子向父親咆哮,說過許多次,那是麻雀,那是麻雀,你問了我五次呀,真麻煩,想叫救命。父親見兒子的樣子,沒有說一句話,走進屋內,過了不久,帶一本半帶殘破的本子出來,遞給他的兒子。

兒子一看,那是他小時候的成長紀錄,指到一頁,上面寫:孩子今天問我這是什麼,我說那是麻雀。這孩子左跑右跳,回來又問我這是什麼。我又得說那是麻雀。如此對答,來來回回的一共十次,最後,孩子終於指麻雀說,爸爸,這是麻雀。

兒子看完這一頁,不禁抱他爸爸,久久不放。是的,當日孩子問父親,父親總會不厭其煩的為他解答問題,然而日子天天過去,反過來是父親問孩子,孩子總是不耐煩,不想回答,兒子已忘記當日的情景。

看完這一段,放諸這一個時代一樣。正如自己對手機與電腦不熟,問兒子如何如何。他總是不願解答,只將手機與電腦調校好。也好,他肯為我將它們修理好已經不錯。相信如果他肯耐心教我,我也可以吸收。可惜的是,年輕人對父母就是少了耐性,因為我不是他女朋友。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有也沒有


有也沒有

3-8-2015

午夜醒來,看看手表,才不過二時多。想到夢中一些場境。

有聲音在問我,這一輩子,你得到了什麼。有三個選擇,丈夫,孩子,金錢。在思想與回答之間,人便醒來。躺在床上,只記得這個問題,忘記夢中答案。

然後,也真在問自己,如果要問,我得到了什麼。依那三個選擇所提出,我三樣都有。丈夫,有。愛我的丈夫,我愛的丈夫,也是我唯一的丈夫,沒有人可以代替他,沒有人可以再當上他的位置。

孩子我也有,嬰兒的愛笑寶寶,是我心中的小天使,令我忘愁忘憂的孩子。儘管他有不對的地方,但怎樣說來,他是個乖孩子,沒有變成管不了的孩子,已是父母心中的乖孩子,直至今天,雖然我們各有各的生活天地,但無損我是他母親、他是我孩子的關係。所以說,我得到孩子。

金錢,我也有。有的意思是足夠,足夠支持我富裕的生活,足夠支持自己想要有的衣食住行。是否大富大貴,那是別人加在你身上的眼光,我自己則以滿足兩字作註腳。正如夢中的問題,丈夫,我有,孩子,我有,金錢,我也有,我得到。

然後,又想到,我真的得到嗎。笑笑、想想,原來一切是上天賜予,我滿足我感恩,那是充實的日子,每一天都沒有白過。

只不過,有與沒有,原來沒有特別。因為什麼白頭到老的說話,只是願望,願望仍未實現前,上天已經將我愛的人收回。

孩子呢。總有一天,我也會去到另一個世界,他要獨立面對世界,那到頭來說的是,有抑或沒有。他沒有了我,我沒有了他,可以說有嗎。

至於金錢。更加可笑,錢由我掙,也由我花,掙得辛苦,用得開心,那才是真正的物盡其用,才不枉自己辛苦掙來,金錢,甚實是可愛的,因為那是自己人生的獎勵。有還是沒有,也不用多問,自己花的是有,帶不去的就是沒有。我得到了什麼,有也沒有。

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支持袁教授


支持袁教授

2-8-2015

讀到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辭任港大校務委員職務的消息,是可悲也可喜。

可悲的是,近年社會出現的矛盾日益嚴重,令香港這顆明珠日漸失色,從前的中西文化匯合,能夠將不同意見,不同文化融合,創造出東方傳奇,於是,世界各地以融合本土發展為目標,將香港打造成一個百花齊放的城市。

明珠褪色,繁花凋謝。那是我們不願意見到的。七八十年代,香港進入起飛階段,為香港付出一生精神與努力的市民,看到今日香港一切,除了傷感,更是傷心,有種切膚的心痛,那種痛,難以形容,是無能為力,是力不從心。如果可以大哭一場,我願意,但最難受的是欲哭無淚。

社會如是,校園如是。有如困獸鬥,互相廝殺,總有人受傷,總有犧牲者。旁觀者有吶喊,也有慟哭,但無濟於事,當局者早已全情投入,大家都有一團火,難以撲熄,只有更熾烈。這是可悲的一幕。

對於袁國勇教授辭任港大校務委員職務,反而覺得可喜。相信對他來說,是種解放,正如他自己也說,還是研究細菌好。

好,社會內細菌日新月異,也需要一群專業人員去研究對付方法,相信在袁教授領導下的團隊,一定可以破解不少細菌之謎。當年SARS一役,令香港市民進入惶惶不可終日,大家見之時,是一對對迷惑的眼睛,心裏只想早日解除口罩,令口鼻面頰可重見天日。

幸好,在醫護人員齊心,全港市民合作底下,疫症平復,死寂的城市又再熱鬧起來,在此,也真要向一群不眠不休,有家不回的醫護人員再次致意。

袁國勇教授是抗疫主要骨幹成員。那年我賣書籌得款項,全數捐予瑪麗醫院微生物學系,作為支持。之後,跟袁教授作一次詳談,談到他的抱負,就是找尋出疾病的主因。微生物學研究是重要一環。

如今,知道袁教授不參與校務事,專心科研,反而是可喜,那才是他的專長,更是香港人的福氣。

[林燕妮]